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546|回复: 0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日报2024-06-13作者:曲青山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博大精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历史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彰显了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党的历史表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成败至关紧要。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同志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他还特别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的实际是具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土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深刻阐明了党的理论创新的魂脉和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拼盘”,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创造性提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元素所塑造的,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总结、概括、提炼这些突出特性,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明确这些突出特性,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创造性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阐明了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处理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系列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现实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毛泽东同志指出:“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创造性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创造性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高飘扬。就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造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创造性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讲人民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只有坚持人民立场,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也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使文化发展获得不竭动力源泉。
创造性提出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舆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掌握舆论主导权,就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好时度效,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从世界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全球文明倡议,展现了大党大国的天下胸怀和责任担当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牢记初心使命,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曾强调,“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做更多的贡献”。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创造性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凝聚人类价值共识、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正确理念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这些理念绝不是个别国家独有的专利,更不是少数国家歪曲抹黑其他文明、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四处挑动冲突对抗的借口。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打破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狭隘历史局限,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民族宗教差异,牢牢占据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道义制高点,充分彰显了中国做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者的使命担当。
创造性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充分彰显了平等互鉴的博大胸襟和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
创造性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丰厚的人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活力所在;“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全球文明倡议,生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对精神文化生产走向世界历史趋势的科学预见,深刻反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为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指明了正确方向、注入了强大力量。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历史与未来、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世界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