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995|回复: 0

宝宝怕打针 家长花式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3 10: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少宝宝都非常惧怕打针,大概是打针时的疼痛与医生们的“白衣大褂”使其产生了一种关联反射性恐惧,以至于一进入医院,这些宝宝就开始恐惧、哭闹。更有甚者,一些孩子看到身穿白衣大褂的医生就开始剧烈挣扎。可每个宝宝的成长路上,根本避不开生病入院这一事实。面对宝宝进医院时的激烈反应,家长可谓是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很多家长表示,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就像彗星撞地球般激烈。大感焦虑的同时,为了让宝宝配合医生治疗,有的家长不惜花重金给宝宝买喜欢的玩具,无条件、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样一来,宝宝养成了一种惯有思维,再进医院的时候势必会提出更多不合理要求。

宝宝怕打针

“哎呀,我家那个娃,每次带他去看病才叫一个艰难,哭得撕心裂肺。”家住自流井区的赵女士表示,上周末带四岁儿子去医院看病时的经历还记忆犹新。“刚走到医院儿科的时候,娃娃听到了其他小朋友一波接一波的哭声,也开始大哭起来。医生都还没见到就开始哭,我也拿他没办法。”据赵女士介绍,每次带儿子上医院,儿子的哭闹简直“惊天动地”,甚至哭得两眼通红,看得赵女士也心酸不已。为了安抚宝宝的情绪,赵女士只好答应给儿子买下一辆近千元的玩具组合车,这是之前儿子怎么央求赵女士都没答应买的。但为了让宝宝乖乖看病、打针、吃药,赵女士只好忍痛买下了高价玩具。

和赵女士有类似经历的是家住汇东的周女士,周女士表示,自家女儿很娇气,每次看病都哭得“梨花带雨”。别说打针了,只要看到医生那身白大褂,准会嚎啕大哭。对此,赵女士表示很理解女儿的感受,毕竟之前每次生病不是打针就是输液,而医院陌生的环境和氛围肯定会激发孩子的恐惧心理。其间,赵女士也尝试过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给女儿讲故事、说笑话,甚至给她买了平时喜欢吃的零食和饮料,但都收效甚微。这种情况下,宝宝的注意力似乎高度集中在恐惧上,非常难转移。后来赵女士一咬牙,答应了宝宝连续一周不上幼儿园的要求,这才勉强安抚了宝宝的情绪。但随之而来的担忧也让赵女士很是烦恼:“我担心以后娃娃上医院开出的条件越来越离谱,这次是一周不上幼儿园,万一下次她要求一学期不上幼儿园怎么办?”

专家答疑

许多孩子都惧怕打针吃药。医院里,不少病儿一看见护士拿注射器就会号啕大哭、乱抓乱踢。孩子吃药时无疑又是一场“恶战”,免不了让家长捏鼻孔、撬嘴巴,家长们既心痛也无奈。为了让宝宝听话,不少家长开始违心地开出各种诱人的条件,但这对宝宝长期的性格养成是非常不利的。其实大多数孩子都会对打针吃药有恐惧心理,家长们完全不必太过焦虑,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幼儿、儿童时期的心理,家长们只要找出原因,想办法帮孩子克服就好。那具体该如何做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自流井区第一幼儿园陈欲晓园长。

陈园长表示,宝宝怕打针这点与孩子的心理活动特点有关,具体说来,与孩子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有关。我们知道,婴儿出生几天后就可以依靠脊随和皮层下中枢实现无条件反射,对疼痛则可以产生防御反射——又哭又闹。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大脑皮层逐渐发育,条件反射越来越多。大约从2个月开始,婴幼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都能形成条件反射。经过一两次生病就诊,便把穿白大褂的叔叔阿姨和打针疼痛、药物苦涩等联系起来,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恐惧。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另外,家长教育的方法不当也是一个原因。很多家长平时喜欢用“再哭闹就给你打针吃药”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孩子得了病需要打针吃药时,不但没有给他们讲道理,反而哄骗、威胁,甚至武力解决问题,这更加增强了孩子的恐惧感和逆反心理。”陈园长说,这类教育方法是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最重要原因。所以要消除孩子对打针吃药的恐惧心理,主要靠家长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又生病时,家长要给孩子讲清道理,要鼓励孩子勇敢、不怕疼、不怕苦,要告诉他医生打针、给药是为了治好他的病,是关心他等等。可以满足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活动和愿望,以鼓励孩子接受打针吃药,如“等你打完针、吃完药,病好了就带你去动物园……”等等。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把握好孩子需要和给予之间的尺度,鼓励孩子通过恰当的方式争取自己所需、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才是理智的父母应该做的。

陈园长解释说,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长不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会采取哭闹的方式。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尝试拒绝孩子,但是看到孩子哭闹往往心就会软下来,于是就违心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尝到了甜头,下一次就会采用同样的方式来让家长妥协。孩子任性时,家长应该学会冷处理,等事情过后再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采用这样的方式,孩子的任性会逐渐改变。家长不要让孩子尝到“甜头”,不要屈服于孩子的哭闹,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要让步和妥协。

“不仅如此,家长拒绝孩子时一定要和孩子说明理由,而且理由一定要充分。让孩子知道,家长是因为他的要求不合理才会拒绝的,而不是因为家长不爱他。如当孩子想吃膨化食品,家长考虑到铅含量多时,可以这样说:“你现在不可以吃,因为这个东西虽然好吃,但含铅太多,吃多的话脑袋就不聪明了哦,这样很可怕,是不是?”

陈园长表示,还有就是要注意及时表扬孩子的正确行为。当孩子听了家长的规劝,放弃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时,作为家长要及时表扬孩子,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孩子会在家长的表扬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家长也要懂得给孩子适当的满足。比如,让孩子付出,孩子也会得到满足。或者满足孩子也不一定要立刻实施,家长如果能做到延迟满足,孩子得到的会更多。同时,满足孩子的时候家长也要掂量好份量,如果不能满足就绝不能心慈手软,不行就是不行,没得商量。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家庭中‘隔辈疼’也是一个大问题,‘隔辈疼’的长辈更是无条件、无原则地满足孩子。”陈园长说,有的时候因为孩子太小,不能分析清楚这一心理反应,而老人往往没有领会到其中的真义。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在家人无条件满足下长大,这样他们就不知道哪些是自己该要的,哪些是不该要的,哪些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如果一个人得之容易,就会拥之不惜,更不会懂得怎样去争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