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闪 发表于 2020-6-19 17:16:48

端午节:在传统节日中感受爱国情怀的传承

从端午节看爱国情怀的传承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漫画素材提供:丁玉辉、王琨阳。制图:王云苗。    那时,外面的世界正被端午节的欢愉所包围,而写下这首诗的作者内心却是苦涩的:出使敌营因针锋相对而被囚禁,历经艰险逃出牢笼的他,此刻正被谣言所诬陷。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    七年后,他就义于元大都!生前面对元军的劝降,他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首“绝句”给了劝降人,“绝句”的最后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西晋《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而对于端午的理解,大家更熟悉的是节日源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

    其一,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其二,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然后自刎而死。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其三,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此间种种,无论是屈原投江殉国九死不悔,或是伍子胥刚烈不屈,抑或是曹娥投水救父,刚毅壮烈……端午节起源与几位历史人物的密切关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关怀和人伦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于家国天下的理解和对于忠诚至孝的尊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的文辞,以及背后共同的文化血脉传承,通过端午这一传统节日,润物无声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年少时,对于端午的理解,无外乎香甜的粽子以及色彩缤纷的流苏或者一只小小的香囊。
    长大后,才明白“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感念祖先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的节日,它内涵厚重,延绵不绝,成为照亮世道人心的火红的颜色。
    有统计显示,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半数左右拥有属于自己的端午节。比如彝族都阳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在节日这一天,每家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尽情娱乐。
    由是观之,端午节习俗传承是古老和现代的统一,时代与地域的交融。    不止于端午节,我们还应对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进行传承与创新,让大家感受文化自信与共享,在现代社会感受传统节日的亲情与宁静。
    有网民说:“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多方面的、多层级的、难以言说的特殊感受,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灵震撼和感悟,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
    经历过生离,我们懂得九九重阳“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无奈;经历过死别我们懂得“少时难识清明意,如今满襟故人情”背后的心酸与怀念;了解过端午背后的生命力所在,我们才会懂得端午的底色,它是凛凛风骨的颜色,是志不达,毋宁死的屈子,是面对敌人不屈服,面对诬陷而胸怀天地有正气的千古文丞相!    一个节日,能延续、传承至今,总有其内在的生命力所在。论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久的精神品质,必定是爱国情怀,而端午节的底色正是爱国情怀的最好诠释。
    过端午,吃的是粽子,纪念的是屈原,传承的是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虽时代不同,情结、精神却一致!
    今天,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品味端午节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关键是要与时代相联、与圆梦相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无数爱国者立足本职、夙兴夜寐奋斗出来的,我们永远不能不忘记。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有血性有骨气的中国人,做到尊重英雄、敬畏历史。
    在享受节日欢乐的过程中,要积极宣传家国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使爱国主义情怀成为端午节最为鲜明的底色。来源:解放军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节:在传统节日中感受爱国情怀的传承